云在青天 | 古代僧人如何计时——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历法史料研究
2024-05-13

1.jpg

 

2024年5月12日,第四期“云在青天——二〇二四年会稽山青年学者系列讲座”于会稽山佛学高等研究院大般若堂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利群副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古代僧人如何计时——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历法史料研究”。会稽山佛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道悟法师主持本次讲座。绍兴文理学院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佛学研究院众多师生,以及多名佛学爱好者到场聆听。

 

2.jpg

 

在讲座开始,周利群副教授回顾了古印度佛教天文历法方面的国内外先行研究,分享了此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动态,指出这一研究主题涉及佛教学、印度学、汉学、科技史、社会史等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本次讲座共四部分内容:古代僧团为什么需要计时?僧人用什么仪器计时?计时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僧人的时间观念是线性的还是循环的?

 

周利群副教授发言.jpg

周利群副教授发言

 

周教授在讲座第一部分中指出,此问题与僧团戒律相关,律典中细致地规定了“时”与“非时”的概念,如“非时乞食”“非时衣”“非时药”“非时语”。计时的必要性体现于僧团需要遵循一定的季候与时间来规范衣食言行。

 

在讲座第二部分,周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古代印度与中国使用日晷与水漏计时的方法,讲解了东晋慧远或其弟子新创的名为“莲花漏”的计时工具。

 

4.jpg

 

在讲座第三部分,周教授分享了汉文佛典中存有的关于古印度天文历法的史料,如《大智度论》记载“日月”“世间月”“月月”“星宿月”四种历算方法,并指出这些历法与现代根据太阳回归年长度、民用日、朔望月以及恒星月计算出的每月长度相近,反映了古印度的天文学成就。

 

印度的时间单位还有牟呼栗多、水漏计时的基本单位“刻”,两刻为一个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佛教结合实行禅定活动的时间,将昼与夜分别划为三分,但是那烂陀寺将昼夜划为四分。周教授进一步展示了“刹那”“呾刹那”“罗婆”“牟呼栗多”等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

 

5.jpg

 

在讲座最后一部分中,周教授强调虽然我们一般认为印度的时间观念,如“轮回”与“劫”,是循环观,印度没有历史观,但这并非全部的事实。神话、譬喻、本生等文献中存在循环与线性时间观的交叠,其书写意义在于使人生信,而非规定经验世界生活。

 

然而,与神话、譬喻、本生不同,戒律这种常识性文献是对经验世界生活的规定,因而体现了与现实生活所需相匹配的线性时间观。并且,印度亦有英雄与王统传记作品,并非全然无历史观。因此,印度并非持单纯的循环时间观,而是循环观与线性观相交融。

 

道悟法师总结发言.jpg

道悟法师总结发言

 

伴随着主持人道悟法师的总结,本次讲座进入尾声。道悟法师总结发言,本次讲座显示了天文历法与计时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意义,于佛教而言,计时与戒律息息相关,例如唐代道宣律师就精通计时。来源于古印度的历算与计时方法不仅影响了佛教,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与宇宙观产生深远影响。

 

7.jpg

 

本次讲座具有中印文明交流的广阔视野,内容深入浅出,既发掘梵藏汉多语种文献探讨学术问题,又对历法、计时、时间观等常识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讲座在与会众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华婷婷、常舟
审稿:周利群
摄影:洞清